人工智慧解讀所有論文
二十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發明莫屬電腦和網際網路為甚,輔以半導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從笨重的大型主機電腦(main frame),漸漸演進到桌上型個人電腦、攜帶式筆記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人手一支或數支的手機或觸控平板電腦,而網際網路將所有的裝置連成一個龐大的網絡,服務業者不只提供幹線與終端連線服務,也提供大量的、各式各樣的內容供大眾選閱。隨著服務平台的創立,譬如:部落格、臉書等社群媒體、youtube等影音媒體,原先的閱聽大眾搖身一變成為內容提供者。而數十年來最重要的資產 – 學術研究論文,隨著電子化,讓原先難以取得論文全文的狀況也能輕易存取。只是隨著資訊散佈速度變快,論文增加的速度更是呈現指數型的成長,這也造成選讀論文的困境。
自從電腦發明之後,科學家們認為總有一天電腦能取代人腦。1950年,Alan Turing[1] 在著名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慧」中介紹 Turing Test,正式描繪人工智慧的關鍵概念 – 通用電腦是否有學習和創新的能力(Can a computer think?)。隨後因各種技術、資金等主、客觀因素兩度陷入人工智慧發展的寒冬。第一波人工智慧寒冬大約在1970年代,第二波寒冬則發生在1990年代並持續到2000年代初期才慢慢解凍。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其中一個分項,或者說是核心技術之一,機器學習的概念從1980年代開始萌芽,1990年代逐漸成長,但卻直到近十來年才成為人工智慧發展最成功的子領域。機器學習之所以成功要歸功於幾個因素:
phd.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幾天台灣的疫情似乎緩和下來,但隨著疫苗施打人數增加,現在媒體報導的焦點反而變成每天有多少人在施打疫苗後猝死,這讓在六月十四日開放長者施打疫苗時湧現的施打潮頓時銳減許多,許多長者對施打疫苗產生恐懼,也讓許多家中有年長者的家庭對於是否依計畫繼續施打有了分歧,不只對阿斯特捷利康疫苗是否安全產生疑問,甚而將先前國外發生血栓和暫停施打事件有了連結,日本民眾也出現不應贈送台灣阿斯特捷利康疫苗的聲音。
昨天,一位老同學在群組裡貼了一篇洛杉磯時報在2020年12月15日刊登的一篇關於新冠肺炎疫苗的報導,並在貼文裡加註「高齡亞裔該選甚麼疫苗就很清楚了」,這吸引了正為該不該讓老母親去施打疫苗而引發家庭糾紛的我的興趣。這篇文章的標題是「How the Covid-19 vaccines from Moderna and Pfizer compare head to head」,中文的意思大略是「新冠肺炎疫苗莫德納和輝瑞的正面對決」,我對標題的中文翻譯可能更加聳動。
我相信原文作者在寫這篇報導時已經詳細查證過,所引用的數據也應是有所本,因此我並未對所引用的數據再加以查證,如果有讀者發現謬誤還請不吝告知,我就對有趣的地方於以說明。
這篇報導拿來比較的輝瑞與莫德納疫苗同樣是使用「信息使者RNA,簡稱mRNA」技術,這是一項比較新的生物疫苗技術,在新冠肺炎之前,從沒有使用mRNA技術開發的疫苗施打在人體上,原作者拿這兩個疫苗來比較,讓人覺得挺有意思的。
phd.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